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在我校举办“青春之声”论坛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5-07浏览次数:226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为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七十周年、庆祝九三学社建社七十三周年,展示上海青年“九三人”的风采,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青年工作委员会5月3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了“青春之声”论坛。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市委主委赵雯出席并讲话,社市委副主委、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朱自强到会并宣布论坛开始。

  5位青年社员代表——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海席勒研究所执行副所长王志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张可敏,上海歌剧院男高音青年歌唱家郁华,海军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胰岛移植项目负责人、长征-原能胰岛细胞移植实验室主任殷浩,上海泽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崇德基金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刘及欧,结合各自从事的科技、高教、艺术、医卫、金融领域经历,做了精彩的演讲。

  赵雯在讲话中说,今天,我们隆重纪念“五四”青年节,缅怀一代又一代革命志士、一代又一代九三学社前辈先贤,在青春韶华之年,做出了与国家同命运、与民族共存亡的人生抉择。弘扬他们矢志不渝、终其一生的“爱国、民主、科学”信念,百折不回、无怨无悔的“担当、奉献、牺牲”精神,就是为了激励青年社员,传承“五四”薪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坚定前行。

  赵雯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的未来,建设高素质九三学社上海组织的使命,归根结底都在青年社员的肩上。希望广大青年社员认真学习中共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宗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提高“四个自信”,提高“五种能力”,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围绕上海“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着力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做尽责的主角,履职的模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抱负。

  在社市委文化专委会主任、上海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刘凝主持下,五位讲述者还与台下社员进行了交流互动。

  社上师大委员会青年社员、毕业于德国门德尔松音乐学院小提琴表演专业的青年音乐教师张婕应邀带领她创建的“上海师范大学弦悦团”,演奏了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春》。琴弦拨动出的动人旋律,让春天的气息与青春之声交相呼应。

  社市委副主委周锋,秘书长朱红,社中央监督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洪柳,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执委、社市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金山区副区长张娣芳,各区委和直属基层组织青年社员代表近300人参加论坛。

  青春伟大,青春可贵!让我们用真挚的心,聆听五位“九三人”的青春之声,感受那些绽放梦想的闪亮日子……

  “妈妈在世的时候总是问我:志敏,你做的这些事对人有什么价值,有什么帮助吗?当时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现在我可以回答了”。

  王志敏以《世界因你我发声而不同》为题,讲述了在基因科学发展过程中,对于探索生命科学、认识人类自身以及新技术带来的改变所做的思考。

  他说:“我有一个梦想,能够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背后的助力,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帮到更多的人。如今,我已是复旦大学大肠癌多学科治疗的学术顾问。”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通过政产学研资本多方协助,共同为推进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科研和产业化贡献力量。目前,我在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做的工作,让我离梦想更近。”

  “为了科学的发展,为了我们人类健康,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九三’青年携手前行,发出自己的声音。世界将会因你我的发声而不同!”

  张可敏以《最后的船屋》为题,讲述了赴宝山挂职锻炼的经历。

  她说:“去年3月,草长莺飞的好时节,我来到上海市党外干部宝山挂职锻炼基地,挂职担任宝山城市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从第一次听到“三无”船,到直接参与河道治理,现场研究部署,加班加点视察河道,整治水上船屋,直至工程完成。“看着面前静静流淌的河水,我思绪万千,这批上海最后的‘船屋’,也是上海城市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的见证。”

  “‘三无’船整治只是政府工作的一个小小缩影,基层政府的工作都是与老百姓打交道,具体又繁琐,而且大多数都很棘手,多数情况下都是现场应对解决,没有太多时间让你思考。挂职后,我更理解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日常辛苦,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教学科学和参政议政工作都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或经验层面,只有真正伏下身去,深入一线调查走访,多方听取意见,才能于纷繁复杂形势中理清头绪,摸清底数,抓住关键问题,也只有这样参政议政才更接地气,才能真正帮政府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一曲《清平乐·六盘山》寄托着郁华对先生周小燕满满的回忆,他以《最后的一课》为题讲述了两代艺术人的执著和追求。

  “2016年的3月4号,我的先生周小燕平静地离开了。事师十余载,我很了解她,先生不愿走呀,可那天,她真的走了,去了她心中最美、最艺术的世界。我记得,那个初春的清晨略带寒意,梅花将谢,桃花初开……”

  “我当时的痛苦是难以言语的,一个真正理解、欣赏我的人,一位教导了我十几年的好老师走了……也许是缘份,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叮咛和传承,经历了先生的离开,我渐渐开始领悟她的话‘音乐本来就是感受出来的……’我在演绎和教学中更多地注入平常之心,用原始的感受来净化原本机械式的技术卖弄,我回忆先生的教学,用她的理念激发自己”。

  告别周小燕先生一年之际,郁华写了一首小诗“飒飒梧桐声,濛濛雨中晨。遥望燕归处,桑梓又一春”,纪念他心中永远的恩师。

  “如果要从一个火龙果中,把所有的火龙果籽完好无损的与果肉分离出来,是不是很难?而胰岛分离要比这更复杂”,殷浩讲述的是他7年锲而不舍推进胰岛移植手术的故事。

  2013年,成熟掌握了胰岛移植技术的殷浩,决定回国大干一场,却不料项目搁浅……他陷入迷茫、想过放弃,后又遭遇实验室选址难、没有愿意接受第一例手术的患者,但他始终百折不挠,终于带领着团队在2016年12月24日实施了上海第一例胰岛移植手术,“十多个小时的工作后,离开医院走到街上,已是晚上十二点多,看到陆续结束庆祝的人群们,我们才意识到这是平安夜,但团队每个人心里都是满满的幸福”。

  目前,殷浩团队已成功治疗了30位患者,绝大多数患者术后都不再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我们的团队配合也越来越默契,技术和疗效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而这距离我去美国学习已是整整7年”。

  “回顾过去的2500多个日夜”,殷浩说,“我们往往以为专业领域创新只要攻克技术难题就万事大吉了,但事实上,技术问题固然重要,但可能只占了整个项目成功的50%,另外的50%需要有合适的时间点、团队、资金,甚至运气,这些都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挑战。技术攻克,其实只是一个开始,后面的路同样不轻松”。

  刘及欧讲述的是一个起点在英国的《中国故事》。1998年,她放弃令人羡慕的英国投行工作,加入到专注帮助中国企业海外融资的工作中。

  2001年至今,她在一位位企业家身上,深深体会到国家改革开放对发展中企业的真实影响,也亲眼看到这些由最普通的人建立的公司,如何真真实实地推动着国家的发展:“他们中有睡在火车硬座底下,永远奔波在路上,为了给企业和员工带来命运改变机会的创业者;也有一年飞行四十万公里(这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几度创业失败又成功的企业家;也有从十六岁就在工地上打工,五十岁成为第一个H股上市成功的建筑承包公司的董事长”。

  刘及欧帅气地说:“如今,我是一个200%的看多中国派,因为这些植根于中国最基层的创业企业家们,用他们的勇气和胆识,最生动地、也是最真实地告诉了我们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在哪里,我们努力的方向在哪里,我们的信心在哪里。这就是我的中国故事。”

  青春飞扬在春风里,梦想书写在大地上……

  这是“九三人”的青春之声,您听到了吗?(张瑾、刘嘉)

来源: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 作者:张瑾 刘嘉 )